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四川党校报 > 2024年 第15期 > 第8版 综合
基层党校青年教师要立志成为宣传家
发布时间:2024年11月19日 部门/单位: 文: 图: 签发人:
文章作者:丁德光
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要实施党校系统“名师工程”,着力培养政治强、业务精、作风好的知名教师,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,一批忠诚于马克思主义、在学科领域有影响的知名专家。

青年教师是基层党校的未来,是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的“生力军”,担负着基层“为党育才”的重任,责任重大、使命光荣。近年来,一大批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青年教师进入基层党校工作,充实了党校教师力量,从“学校门”进入“党校门”,青年教师如何为学员授好课,如何成为一名好教员,已然成为最亟待破解的课题。

1925年7月无产阶级革命家恽代英在《中国青年》发表了《怎样做一个宣传家?》一文,他认为,要做一名宣传家,第一,要有一个坚强的信念;第二,对于所要宣传的理论自己先有充分的明了;第三,宣传时要谦和,不可骄傲夸大,惹起被宣传人的反感;第四,要极力避去一切专门名词,用极普通易懂的话传述宣传者的意见;第五,要知道被宣传人的生活,从他的生活中找宣传的材料和例子;第六,只要自己有一番研究,尽可应付一切反对的理论。直到今天,上述六个方面依然可以作为新时代基层党校“好教员”的标准。  

理想信念是基层党校青年教师成长的“灯塔”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党校不是一般学校,党校教育培训对象不是一般学生,这样的不一般,对党校师资的要求也不一般。这里的“不一般”首先表现在党校教师必须政治素质高、理想信念坚定。基层党校青年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党校的授课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,归根结底是理想信念宣扬、传递和强化,这就要求青年教师把马克思主义立场、观点、方法作为做好工作的看家本领,以此帮助学员树立正确的历史观、国家观、民族观、文化观,更好地认识世界、改造世界。基层党校青年教师要敢于回答、善于回答学员关心的理论问题,勇于批驳“马克思主义过时论”“社会主义失败论”等错误观点,有捍卫真理的担当、决心和勇气。做到让别人信,首先自己要信,将爱党、敬党、为党浓缩于“语言”、表现在“肢体”、交汇于“眼神”,让学员从自身的言行感受到信仰力量。基层青年教师在授课中还要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,坚持正面的宣传,确保课堂讲授“不走调、不串色、不变味”。

扎实的理论功底是基层党校青年教师的“看家本领”。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。“用学术讲政治”的水平受制于师者的理论素养,而扎实的理论功底源于不断的学习积累。基层青年教师要勇于自我革命,自觉破除本专业的“条条框框”,不论是法学、社会学还是管理学、文化学的青年教师,阅读马列经典著作、党史文献都是非常必要的。毛泽东同志指出,“只有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实际问题、能解决实际问题的,才算实际的理论家。”青年教师要善于将学科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融合,尤其对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要做到真学真懂真用,既不能“揣着糊涂装明白”不懂装懂,当然更不能“揣着明白装糊涂”装傻充愣,时刻把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写在课堂上、镌在讲义上、印在脑海里。

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是基层党校青年教师成长成才的“重要给养”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“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,坚持问题导向,注重回答普遍关注的问题,注重解答学员思想上的疙瘩,反对主观主义、教条主义、形式主义,防止空对空、两张皮。”客观上讲,与基层干部相比,基层党校青年教师具有一定的理论优势,但缺少实践经验、政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巧,讲出来“大道理”头头是道,而对市情、县情缺少关注,不解决实际问题,像“空中楼阁”。解决这些困境,可以探索与学员形成教学团队,也可综合采取挂职锻炼、项目参与、“沉浸式”调研等方式,不断向学员学经验、向实践要真知、向现实要“答案”,弥补自身的经验不足。基层党校也要完善讲义的备案审查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,综合采取专家授课、现场观摩资深教授授课、座谈研讨等方式,定期开展形势政策、党的理论、仪态装束、标准用语的专门培训,提升青年教师的授课技巧。

感染学员的技巧和能力是基层党校青年教师竞争力的最终体现。这就要求授课人立足党的创新理论,围绕党员干部切实关心的问题,结合实际进行授课,语言要通俗,节奏感强,容易记,授课就有活力、吸引力、感召力、亲和力,可将地方民谣、方言有机地融合到授课中,编排情景剧、开发课堂游戏等,构建富有“画面感”的沉浸式、攻心式教学场景,提升授课的生动性、趣味性和吸引力。此外,自我感染和自我激活是“师者”的必备素质,忌将自己装扮为“不食人间烟火”的“理论家”,心理上拒绝与学员接触、与课堂融合,做到把课堂当“舞台”,有“戏”大于天的高度自觉,把每次课当成职业生涯第一课,投入充足的精力和充分的感情。

适逢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,扎实开展基本培训的重要时刻,基层党校青年教师更应振奋精神,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,为宣传党的创新理论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
 (作者单位:达州市委党校)


  •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© 2009 - 2025
  • 蜀ICP备10001505号